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近期在Ia型超新星前身星研究领域获得新进展:他们的最新成果为Ia型超新星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通道,并为自转较慢的孤立脉冲星的起源提供了一种新解释。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Ia型超新星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所释放的能量能够短暂地照亮整个宿主星系。因具有同一峰值绝对星等,其在宇宙学中可作为标准烛光用于精确的距离测量,也由此揭示了暗能量驱动的宇宙加速膨胀。同时,它们是宿主星系中铁等重元素的主要来源,为星系化学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普遍认为Ia型超新星形成于碳氧白矮星的热核爆炸,然而Ia型超新星在观测上的多样性表明它有多种前身星模型。在此项研究中,云南天文台郭云浪博士与王博研究员等人提出发生在中子星+氦星系统中的Ia型超新星爆发。
研究表明,在氦星内部生成简并氧氖核后,如果该核的质量接近钱德拉塞质量极限,则核心区域会发生对流过程。由此释放的热量能够触发爆炸性氧燃烧,进而发生Ia型超新星爆炸。由于释放的核能小于一般的碳氧白矮星发生的热核爆炸,因此该研究对较暗的Ia型超新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形成通道。
研究人员计算了不同初始参数的“中子星+氦星”系统的演化,并获得了该通道下形成Ia型超新星的初始参数空间,其结果可以用于将来的大样本双星演化研究。另外,中子星能够通过吸积伴星的物质和角动量来加快自身的转速,从而导致在氦星经历Ia型超新星爆炸之后,“中子星+氦星”系统会留下一颗自转较慢的孤立脉冲星。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