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杂志社 > 要闻 > 热点 > 浏览文章

我国科学家成功绘制“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

来源:新华社 日期:2025/4/17 18:55:43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中心韩斌院士团队完成145份亚洲栽培稻及其普通野生稻的高精度基因组组装,成功绘制了迄今为止分辨率最高的“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中心韩斌院士团队完成145份亚洲栽培稻及其普通野生稻的高精度基因组组装,成功绘制了迄今为止分辨率最高的“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

2.jpeg

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4月1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这是韩斌院士团队继2012年全面解析水稻驯化路线、2018年构建首个栽培稻-野生稻泛基因组草图之后,在水稻基因组研究和进化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对未来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韩斌介绍,亚洲栽培稻是全球数十亿人的主粮,其驯化历史可追溯至一万年前的普通野生稻。如何将野生稻历经万年锤炼的“生存智慧”注入现代品种,培育出兼具高产潜力与抗病抗逆特性的“超级水稻”,是破解粮食安全困局的重大课题。急需构建一个高质量、大规模的野生稻泛基因组,深度解析其广泛的多样性,全面挖掘其耐逆、抗病等优良性状的遗传变异宝库。

研究团队整合了具有代表性的129份普通野生稻和16份亚洲栽培稻资源,进行高质量的基因组测序和从头组装,构建了一个可以覆盖野生稻和栽培稻全面遗传景观的泛基因组图谱。

与原有公认的单个参考基因组相比,“栽培稻-野生稻泛基因组”新增了38.7亿个碱基对,共包含69531个基因,其中近20%为野生稻特有,这些基因被证实与抗病防御、环境适应性等性状密切相关。

深入研究发现,野生稻中的抗病基因丰度和多样性均明显高于栽培稻,进一步证实了野生稻堪称作物改良的“战略资源库”,可为培育抗病耐逆的水稻品种提供直接的基因来源;研究证明所有亚洲栽培稻的驯化位点均来源于粳稻祖先Or-Ⅲa,进一步证实亚洲栽培稻单起源假说,为持续数十年的学术争议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还发现在南亚各栽培稻类群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并由此定义了一个新的栽培稻亚群,成功绘制了一幅更全面的水稻进化和驯化路线图。


TAGS: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今日股指

板块行情

个股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