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在人兽共患寄生原虫——弓形虫的营养代谢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今天(6日)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获悉,科研人员在大理州永平县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一大型真菌新物种,并以其发现地定名为“永平囊皮伞”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有摄影爱好者在保护区内采风时发现30余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花杓兰。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站23日消息称,欧洲空间局欧几里得望远镜拍摄的第一批科学照片,揭示了散布在英仙座星系团中的超过15000亿颗“孤儿恒星”。
5月26日,记者从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神农架新发现一个报春花科新种
冰的表面结构如何,何时开始融化、如何融化?这些问题困扰科学界已久。
科研人员近日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发现距今1.65亿年且保存十分完整的中侏罗世优美蜓科化石,并将其命名为宁城契丹优美蜓。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期,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技术团队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开展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综合科学考察时,发现莎草科薹草属植物新种——都安薹草。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隐藏在大自然蓝图中”的可“吞噬”二氧化碳的关键酶。这一发现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完成。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通过分析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和银河系外的射电源相关数据,该台科研人员发现银河系晕中有一个巨大的磁环。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大脑深部脑区中名为“视交叉上核”(简称为SCN)的神经元集群,可通过众多神经元的“集体决策”计算时间,时间解码准确率可达99%。
4月16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于当日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会上发布了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武王墩墓主墓(一号墓)规模大、出土文物规格高,是目前考古发掘的楚国最高等级墓葬。
记者10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近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东昆仑大格勒地区,新发现了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共生的铌—稀土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