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记者1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系统解析了九龙藤蜜、胡枝子蜜和黄芪蜜的特征标志物,并揭示其独特功能活性,相关系列成果发表于《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食品化学》等国际期刊。该系列研究为构建我国特色药用蜂蜜质量评价体系奠定科学基础,标志着我国蜂产品研究进入分子功能导向新阶段。
药用蜂蜜是蜜蜂采集传统药用植物花蜜经生物转化形成的特殊功能性食品。然而,该领域长期面临特征标志物不明确导致真伪鉴别困难、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不清、缺乏科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三大科学难题。
团队首席科学家吴黎明研究员介绍,科研团队构建了“特征标志物—功能活性—作用机制”三位一体的药用蜂蜜综合评价体系,取得了三大突破性成果。首先,建立了九龙藤蜜“分子指纹”识别技术。通过采用“双模组学”(非靶向+靶向代谢组学)首次发现广西九龙藤蜜中的特征标志物,并建立了精确定量法,使广西特色九龙藤蜜实现“一物一码”式科学鉴真。其次,揭示了胡枝子蜜肠道保护机制。通过多组学解析发现了山西胡枝子蜜的特征标志物,并探究了其激活免疫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增强抗氧化防御的活性机制,为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提供新型食源性干预策略。最后,确立了黄芪蜜抗氧化“黄金标准”。突破了传统理化检测的局限,首次揭示了甘肃黄芪蜜的双标志物毛蕊花素和刺芒柄花素,并探究了其关键活性机制,发现毛蕊花素直接介导抗氧化活性,为甘肃黄芪蜜建立首个生物活性特征标志物鉴别标准。
吴黎明表示,该系列成果已深度融入我国地理标志蜂蜜保护体系,构建起“科技赋能—品质认证—价值提升”的产业升级闭环。通过建立蜂产品区块链地理标志溯源平台,已实现广西九龙藤蜜、甘肃黄芪蜜、山西胡枝子蜜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全产业链监管,推动传统蜂产业向科技型大健康领域跨越转型。据估算,相关技术推广可使特色蜂蜜产品溢价提高30%—50%。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供图)
免责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或转载,与立场无关,我们力求信息真实、准确,但文章、所示信息、提及内容仅供参考,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不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已标注作者及来源,并不代表赞成或反对等任何观点,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